第122章 制弩之法_祖龙赤蛇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22章 制弩之法

第(2/3)页

去了,对箭的消耗也会同步增加,还要增加箭的生产能力;相应的,戈戟的生产可以适当减少。戈戟的生产复杂程度,与制弩的工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

吕不韦也不要那一百支弩了,连同那五千支箭一起全都送给王龁。自己回到兵库,与武库的诸曹吏士反复计算,如果要扩大生产规模,所需要的人、财、物规模,以及可以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。

培养一名工匠比培养一名农户,甚至训练一名士兵难得多。工匠所涉及的工艺繁多,每种工艺都需要经验积累,通常这种经验通常以二三年起步;如果要精深的话,十年八年也不为过。

一般工匠分为工师、工匠、徒、隶等职位,工师地位最高,是技术主管;工匠是独立承担制造任务的工人,徒是工匠的助手,而隶则只能说从事非技术工作。管理职务则分曹、啬夫、丞等,如果是在中央生产重要的器物,再往上还可以有诏事。最终的负责人都是最高行政长官,中央是相邦,地方是郡守或县令。

弩弓的制造可以直接调用制弓作坊的工匠,只需要将工艺略作调整,以方便其安装在弩臂上;说起来简单,其实涉及木、竹、角、弦、漆、丝等多种工艺。弩臂的制作看似最简单,只是一根木条,但其是连接弓与机的关键部位,对工艺的要求很高,一个槽的位置开得不对,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弩的性能。弩机的制造是弩的灵魂,这是金匠的工作,器物不大,但要求坚固、精细、光滑,是个细工活。

吏员们一计算,不说别的,就说最简单的弩臂,要把一根木料加工成满足需要的特定形状、特定规格的木条,就不是一般的木匠所能完成的。一个月如果要生产出四千根这种特殊形状的木条,所需要的高技术木匠不在少数。

有工匠就要有工棚,就要给配备相应的工具、设备,建造相应的设施。如果要扩大工匠的员额,还涉及粮食、住宅、服装等供给,家属安置……一系列麻烦事。

制弩之事目前还需要保密,以保证战场上的突然性。生产地点的选择也必须尽量远离人群密集处,但又不能妨碍物资的供给。吕不韦认为,芷阳是一个很好的地方。那里是秦王的陵墓所在地,戒备森严,闲杂人等一般不会往那里去;但刑徒、工匠众多,物资运输、供应良好;多一些工棚不会引起太多注意。但那个地方可是个神圣的地方,先王陵墓所在,在要那里建工厂,必须事先征得秦王同意。

一天早朝后,吕不韦在御前会议上,把这件事给提出来。王龁则证明弩的实战功效非同小可,几乎是一件可以改变战场规则的兵器。内史绾提出,灞浐之间护卫严密,物资供应方便,建议把工坊建在那里。

秦王见三人意见一致,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,道:“卿等善自斟酌。惟芷阳,先王陵墓所在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