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37章 备战
第(1/3)页
济水两岸在入秦后第一年就显示出巨大的差距,第二年,这种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。随着各县、乡、邑廷尉的逐渐成熟,从咸阳派来的廷尉逐渐退出角色,而转任了部分乡邑的啬夫、长;亭驿系统开始在整个东郡建立起来。
邑民更加熟悉秦法,并体会到秦法给自己带来的利益,开始主动地依秦法耕种。农闲的军训更加严格,经过第一年的训练,各邑民的体质情况已经完整地呈现在大家面前,需要力量的盾牌兵、长矛兵,需要技巧的弓弩兵也被选举出来。通常,弓弩兵是伍长(上造),盾牌兵和长矛兵是前驱(公士);什长一般也是弓弩兵(簪袅),在他的身旁会配备一名盾牌兵一名长矛兵充任护卫,这两人通常是什长的子弟。小的里邑,里啬夫通常是伙伴长(不更);大的邑里,里啬夫则有可能充任大夫。乡啬夫一般是官大夫,而县尉则可以充任公大夫。
这是一般士民可以接触到的层级。再往上,公乘和五大夫一般由上级单位指派,而将军则是郡守。当一个郡被全部动员时,这种以乡里为基础的组织,直接就转化成了军队的建制。如果郡、县只是依据相府的教令进行部分征发,则只需要按照教令指定的数额征发部分兵员即可。
邑民一般都在邑里进行训练,也可能在乡里进行合练。东郡的人口较多,户口达十万,这意味着最多可以征发十万士卒。除非郡遭到入侵,全民动员,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。出境作战当然不可能征发这么多人,一般百丁征一,也就是一千人。特殊情况下,可能征发一半人夫,比如出现了饥荒。
通常情况下,应征的人一般不涉及农户,通常从刑徒开始征发,而后是吏有罪、逋亡人、赘婿、商贾……依次征发,如果还不够数,则扩大到曾经当过商贾,父母、祖父母当过商贾的农户。对于秦人而言,商贾是一种低贱的行业,在户口管理上单列,称为”市籍“。当过商贾简直就是一辈子的污点,不仅自己身份低微,而儿孙也会受到牵连。
虽然征发的对象通常不涉及农户,但农户所接受的军训却是最多的。刑徒一般要服劳役,商贾没有农闲、农忙的区别,很难抽出时间来集中训练,而那些行商要外出很远的地方采购、售卖,经常不在家。有条件接受集中训练的,通常还是农户。
不过商户们接受训练的积极性很高,他们外出通常要结伴而行,对付各类地头蛇、盗贼,武力是行商的基础。商人,特别是行商,一般都需要习武练功。那些行商们只要回到家中,一般都会积极地投入军事训练。
在陶郡那边,商人一般愿意出钱雇人看家护院。但东郡这样的商户并不多。一方面,秦国推行的阡陌令让更多的人回到邑里,游民减少;另一方面,在秦亭驿系统的打击下,流民、盗贼无处躲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