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71章 祭天坛
第(1/3)页
祭天,这不是一件闹着玩的小事,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,奉常感到自己难以胜任。但秦王告诉他,上天也就是天帝,按祭帝的礼仪加一等级即可。由于雍城是宗庙所在,主管祭祀的人员很多,奉常就带着这些人,参考上一次秦昭襄王祭天的流程,设计祭天的礼仪。鉴于秦王要求尽快祭天,故而没有将祭天的日子定在冬至,而是根据祭坛的修筑情况,一旦祭坛修筑完成,即行祭天。
现在,秦王和九卿住在雍城,相国吕不韦及大部分官司驻于洛阳,每天的早朝停止了,各郡县的公文先报到相府;无需秦王处理的日常工作就由吕不韦处理;需要秦王处理的工作,吕不韦签发处理意见后,发往雍城,交给秦王发出。洛阳和雍城之间信使频繁往来。
为了协助秦王处理政务,秦王将他的两个舅舅,楚王的两个儿子任为左右丞相,协助自己处理政务。
相的原意是在各种典礼中负责唱赞的人,类似今天的“司仪”。后来,许多诸侯将襄助自己处理国事的官员任命为相,比如管仲,就被齐桓公称为“相父”。长期以来,楚国、秦国这些没有中原传统的“蛮夷之国”都有没有“相”,但楚国有“令尹”,地位相当于相。而秦国,官制比较原始,一直采用“庶长”“大庶长”等官职,古代的百里奚、蹇叔等人,虽然地位崇高,实际协助秦君处理政事,但也只是大夫。商鞅虽然深得秦孝公的信任,主持变法,职位也只是“大良造”,属于秦国传统的官职序列。后来著名的纵横家公孙衍,在秦国时也任职大良造。
从秦惠文王开始,任命张仪为秦相,这大约是秦国设相之始。但这时的相大致上只从事外交工作,一般不涉及政务,是真正的“傧相”。从秦武王开始,仿照中原官制设左右丞相,丞相成为协助秦王处理日常事务的常设官员。昭襄王继位后,左右丞相是樗里子和甘茂,但不久,甘茂在政治斗争中失败,逃亡国外。秦昭襄王也就不再设左右丞相,只让樗里子当惟一的丞相。终昭襄王世,秦相就只有一人。樗里子去世后,一度聘请孟尝君为相,但孟尝君无法融入秦国的政治,只任相一年就匆匆逃亡。在昭襄王世中,任相时间最长的就是他的舅舅穰侯魏冉。这位魏冉无论是政务能力还是军事能力均为一时之选,为秦相三十多年,成为秦国强盛的重要力量。魏冉之后,就是著名的“远交近攻”的范雎,他任秦相十多年,协助指挥了著名的长平之战。由于范雎推荐的将军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投降赵国,推荐的河东守王稽又里通外国,范雎被斩首!在昭襄王的最后几年中,一直没有再任命丞相,这一职位一直空缺,实际工作则由太子的太子子楚承担,实际为子楚上位铺平了道路。
子楚继位秦王后,吕不韦就成为丞相。子楚在位时间只有三年,子楚去世后,秦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