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55章 平刚
第(1/3)页
燕国是战国七雄中受封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,它是武王伐纣胜利后,封的第一批诸侯中的一员,首封是召公奭的长子。其他六国中,楚国并非周的封国,齐国已经改了姓,秦、韩、赵、魏都是周室东迁后才封的异姓诸侯。能与燕国的资历相比的,只有鲁国,连卫国都得叫燕国一声“哥”:卫国的第一代封君是召公的小弟弟,封建时间是在“三监之乱”被平定后。
燕其实应该写作“郾”,位于太行山下群水环绕的一处平原上。这里应该是燕侯就封时于平地建立起来的城池,是太行山麓南北交通大道的起点。
郾(燕)城以北,也就是今天燕国所在的区域,当时完全是东夷人的天下,而东夷人就是商人起源的部族,夷人与商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为了保卫中原地区,召公奭的家族被封到这里,以一家之力,承担起抵御和同化夷人的任务。与燕侯同时就封的,还有黄帝(一说帝尧)的后裔,被封在蓟。
无论是燕还是蓟,在夷人的汪洋大海中,只是两座小小的孤岛。除了开始几年燕侯还能到周都进贡,几百年间,周王和中原诸侯都得不到燕侯的任何音讯,大家都以为燕侯已经成为烈士了。但其实燕侯一直在奋战,虽然惨烈,但也不屈不挠。再后来,戎人大举东进,大批部落进入了夷人的居住地。戎人来势汹汹,燕侯被迫放弃郾城,南迁百余里到易水河畔(随便就叫了个“临易”的名字);那个蓟侯(姑且这么称呼吧)则不知所终。
燕侯迁都临易后,与当时声威正盛的齐桓公取得了联系,这时大家才知道燕国的宗庙、社稷还在,燕侯的血脉还在延续。
有了齐桓公的协助,中原诸侯一起发兵,协助燕国扫平了山戎的势力,从易水河边一直打到收复蓟城为止。残破的蓟城经过整修,燕侯(很可以是燕襄公)将都城再次大幅北迁到蓟城。
南起易水,北到蓟城,这就是燕国的核心地带,也就是后来广阳郡的范围。燕昭王时,燕国又在易水岸边、太行山麓另建了一个都城燕下都。这一次,燕国刚刚经历了“子之之乱”,蓟城被齐国攻破,无数珍宝被劫。燕昭王虽然没有迁都,而是继续将残破的蓟城作为国都,但却在南边另修了一个都城,建立了“黄金台”,为投奔他的各国学人建立馆舍。这是复兴燕国、向齐国复仇努力的一部分。
直到这时,燕国的地域还只限于广阳郡,蓟城以北、治水以东的广大区域都不在燕国的直接控制之下,那里遍布着东胡的部落。后来燕将秦开“却东胡千余里”,开地二千余里,燕国的地盘一下子扩大的好几倍。东胡人不仅退出了广阳郡周围的平原地带,还几乎完全退出了燕山山地。在这些地域燕国设了五个郡,每个郡都比广阳郡大,人口也不少。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些地区的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