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3章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_盛唐挽歌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413章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同

第(2/3)页

办法也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为什么会这样呢?难道官府都被各地的豪强大户们收买了么?

        按照职能,粮价低的时候买入,免得“米贱伤农”;粮价高的时候高价卖出,免得百姓吃不起粮食。这便是常平仓存在的意义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么,各州官府的办法是什么呢?他们为什么不开仓放粮呢?

        因为赈灾粮是免费的,关中发得起,其他地方玩不起!

        早在贞观之后,常平仓就不再是单纯的国家屯粮仓储,而是一种类似“经营”模式的“粮食商行”。换言之,如果没有特殊的命令,比如说军粮调度、库存转运等等,常平仓也是要自负盈亏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前两年一直都是丰年,粮价又被有意识的压低,导致常平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。囤积的陈粮卖不出价,因为粮价很低,又得不断买入新粮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边是旱灾,一边是洪灾,一边又是蝗灾,还夹杂着规模不大的民变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地遭遇的情况都不一样,受灾程度与受灾类型也不一样,顿时让缺少地方政务经验的右相李适之与左相房琯手忙脚乱。

        前几年的风调雨顺,让逐渐惰怠慵懒的朝廷,在遭遇大难时猝不及防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场风波,开始逐渐酝酿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“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,也穿过人山人海。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,转眼都飘散如烟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一边哼着小曲,一边骑着骆驼前行,方重勇视野尽头已经出现了一座巍峨大城。

        数月时间,行军万里。他们一路从石国柘枝城走来,途径碎叶城、伊犁八卦城、庭州金满城,最后来到河西走廊,从瓜州过唐代玉门关,一路向东!

        走过万里黄沙,穿过层层关隘,终于回到了河西走廊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不远处那座大城,便是河西走廊的核心,凉州武威城。其城形如大鹏展翅,非常特别,在大唐可谓是独树一帜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节帅,咱们这次可算是衣锦还乡呐!弟兄们都想在凉州显摆显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骑着骆驼同行的何昌期,面有得色感慨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去的时候除了粮食外啥也没带。回来的时候,骆驼驮着的包袱里装满了各色宝石、黄金白银,各种西域国家的金币银币,还有西域独有的珍奇百货,药材等等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些不好分割的贵重商品,等带回长安以后,找个可靠的渠道换成绢帛再分下去,那当真是美滴很。

        安西远征军如今已经解散,而且北庭都护府的部队,在途经金满城的时候已经归建,就剩下驻地本就在武威城附近的赤水军一部和银枪孝节军还在,所以部队规模减小了许多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安分点,不要蠢蠢欲动的。这里已经不是西域,不是咱们一言九鼎的地方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方重勇板着脸告诫何昌期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嘿嘿,节帅说的是。反正咱们也捞够了,犯不着跟别人来什么意气之争。那些军票真是好用,想要什么就能拿什么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何昌期忍不住吐槽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<div  class="contentadv">        他可算是说了句大实话,临走的时候,安西远征军狠狠的搜刮了葱岭以西各国的权贵与大户,还有排得上号的大胡商。

        呃,其实也不能算搜刮,而是这些人自己“供奉”的,方重勇当真是没有拿刀架在他们脖子上索要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这些人比泥鳅还油滑。大食人的势力暂时退却,西域便是唐军的“一言堂”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现在拿出去的,将来都可以在唐军的关照下,五倍十倍拿回来!这生意做得完全不亏本!但如果舍不得花钱,那可得担心一下盗匪的问题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脱下军服,可说不清谁才是盗匪。这些见多识广的豪强大户胡商们,都是心中有数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低调点,闷声发大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方重勇摆了摆手,懒得跟何昌期多解释。

        何昌期以为“军票”是在抢劫,但实际上,因为这种军票方重勇已经不打算再继续印刷,所以它在市面上流通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少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唐军继续在西域坐镇,那么军票不仅不会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