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4章 主打一个顺昌逆亡_盛唐挽歌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724章 主打一个顺昌逆亡

第(1/3)页

初秋的风,还带着一丝夏日的炎热。

永济渠的河水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,像是无数碎银洒在水面上,晃得人眼睛发疼。

魏州元城南面不远处的渡口,史思明的遗孀辛夫人坐在船舱里,透过半卷的帘子,望着窗外缓缓后退,又时不时慢慢停下的景色。

他们一行人已经乘船到了魏州,准备在此等候汴州朝廷的人来接洽,然后在汴州居住。

当然了,这是好听的说法,不好听的说法就是: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

一切都是身不由己。

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中一块手帕的绣纹,那是她最后一次在幽州城内的绣坊里,亲手绣下的牡丹。如今却已被磨褪了色,显得黯淡无光。

这本是送给史思明的,可惜东西还未送出,人就已经不在了。

史思明就是辛氏的依靠,是她的天,是她的一切。可如今史思明不在了,前路漫漫,辛氏内心异常惶恐不安,只是强作镇定。

史思明死了,她那两位兄长当然觉得无所谓,跟谁混不是混呢?谁都无法理解辛氏此刻的辛酸与无奈。

船舱外,史朝清站在船头扶着围栏,目光不知道聚焦在哪里,似乎有些空洞。

史朝清低下头,悠然长叹了一声。他的衣袍虽仍是锦缎所制,却已没了往日的华贵,袖口和衣襟处甚至有几处磨损。

他的目光偶尔扫过同样矗立于船头,手握在腰间佩刀上的幽州兵马使车光倩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。

却又很快低下头去,根本不敢多看。

车光倩神情冷峻,目光始终直视前方,看着岸边的民夫在劳作。他仿佛对身后的母子二人毫无兴趣一般。

车光倩的任务是押送他们回汴州,然后向方重勇复命,等待下一步的安排。至于他们的心情如何,车光倩并不关心。

他已经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,作为开国功臣,车氏必定再次发扬光大。而这一次,不会再有先祖车胤那种“抓萤火虫”的无聊事迹了。

车光倩的功绩都是一刀一刀砍出来的,很多人都说他是方清的利爪鹰犬,他也不否认。

大唐行将就木了,千里马总要找出路的,总不能在这棵树上吊死。

是大唐对不起天下人,而不是天下人对不起大唐。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,难道是车光倩造成的么?

他对此想得很通透。

客船沿着永济渠缓缓前行,岸边的纤夫们似乎一阵骚动,河岸边传来一阵阵嘈杂的声音。

辛夫人微微侧头,掀开船舱帘子的缝隙,看到一群民夫正在河堤上忙碌。

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瘦小,衣衫褴褛,却干得热火朝天。有人挥舞着铲子,将泥土一铲一铲地抛到河堤上;有人推着独轮车,将碎石运到堤坝边;还有人站在河水中,用木桩加固堤岸。

不断有淤泥从运河里挖掘出来,堆到岸上,这也是辛夫人所在客船,行船路径此地要拉纤的原因:永济渠魏州到黎阳段,正在大规模修缮,行船受到了影响,某些地段不得不依靠岸边的人力。

然而一旦挖掘河道、修缮河堤的工程完工,将会极大加强河南与河北的交通运输,其意义之深远,寻常百姓难以领悟,都是后知后觉。

辛夫人轻轻叹了口气,目光落在那些民夫的脸上。他们的面容没有怨愤,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。

她隐约听到一个年长的民夫对身旁的年轻人说道:“二狗子,你慢点干,别累坏了身子。这活儿虽累,但咱们心里踏实。都是为我们自己办事,不必着急应付差事,慢工出细活。”

那年轻人抹了把汗,笑着回道:“张叔,您放心,我这身子骨硬着呢!再说了,朝廷免了咱们魏州三年的赋税,咱们干这点活儿算啥?修好了河堤,明年春汛来了,咱们的田地就不怕淹了。还能引渠水灌溉,这好日子哪里找?”

这个叫张叔点点头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:

“是啊,朝廷对咱们不薄,咱们也得对得起朝廷。这永济渠修好了,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。来往客商一多,家里多留几间屋舍出租,都能弄不少钱。

这运河修好了啊,什么都跟着一起好……”

辛夫人听着他们的谈话,心中一阵酸楚。

她想起自己在幽州城内的日子,那些锦衣玉食、前呼后拥的时光,如今却像是一场梦。她轻轻放下帘子,闭上眼睛,试图平复心中的波澜。

河北的百姓,似乎并不怨恨汴州朝廷,那么,他们之前是在怨恨谁,也就是明摆着了。

除了史思明,辛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zbwxw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